你一直以为颈椎病和腰椎病要40岁以后才有可能降临到你的身上?大错特错!来自各专业医院骨科和按摩科的病例数据显示:颈/腰椎病的发病年龄已经从40岁提前到30岁。霖戈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有问题的时候是因为周末和家人一起去郊外野餐,面对青山绿水的她突然发现自己不能做一个完整的深呼吸动作。后来随着工作的紧张节奏她又发现自己的颈部、背部和更多的关节竟然都会发出声音而且越来越厉害。于是急忙去看医生,例行体检之后,大夫告诉她“你得了脊椎病”。霖戈很惊诧地问大夫“我才30多岁,怎么就会得40岁的病呢?”大夫解释说:我们每个人的脊椎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罢了,颈椎病和腰椎病并不是40岁以后才有可能发生的,它是一种由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统称为脊椎病,但并不可怕,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你了解自己的脊椎吗?脊椎是由33块椎骨及其相关的椎间盘、韧带、小关节囊等连接构成的有机整体,自上而下有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4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凸向后方。成人脊柱长度平均约为70厘米,女性和老年人稍短。颈椎病的常见症状:脖子僵硬,疼痛,活动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里握物有时不自觉地落下,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等等。严重的颈椎病会发展成截瘫:如不及时治疗脊椎增生、移位、曲线改变等现象就会压迫、阻断神经系统导致瘫痪,医学上叫“截瘫”。TIPS:颈椎的正常结构7个颈椎+6个椎间盘+所属韧带=颈椎脊柱,正常的颈椎活动范围是45度。上面是颅骨,下面是第一胸椎,周围包绕着血管、神经和颈部肌肉,组成了脖子。从侧面看正常的颈椎是前凸弧度。怎样知道自己的脊椎是否健康呢?以下这些项目都是脊椎不健康的表现,你符合的项目越多就越有可能说明你的脊椎已经开始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中了:你感到背部和颈部僵硬不适。你发现自己的两条腿长短不一。你经常感到疲劳,难以集中精力。你发现鞋子的后跟被磨得高低不平。你感觉自己的头或髋部运动的范围减少。你发现走路的时候你的脚尖向外展开。你感觉自己无法完成舒适的深长呼吸。你有一种持续的紧张感和压力感。你感觉自己对疾病的抵抗力不如从前了。你的下颌、颈部、背部或更多的关节发出声音。你有头痛,颈腰背部的疼痛,肌肉或关节的软组织疼痛。两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脊柱或头、臀部不在身体中心线上。TIPS:脊椎病需要做什么检查通常按一般检查中,X线平片、脊髓造影、CT、核磁共振(MIR)、脊髓造影术和作为功能检测的脑血流图、肌电图、诱发电位等顺序的原则进行检查。为什么脊椎病爱上年轻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人体脊椎发生正常的退行性变化的同时,由于年轻人不注意养成生活和工作细节的好习惯,慢性刺激脊椎,就导致了脊椎病年轻化现象的发生。比如:体育锻炼不当和工作姿势不当,引起扭伤,容易诱发脊椎病。不良的睡眠习惯和不科学的寝具如枕头的高度和床的硬度不当引起韧带和肌肉张力过大,从而出现劳损、脊椎间盘突出等脊椎病。贪凉使身体受寒,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脊椎周围组织变性。不良方式减肥造成人体代谢失常,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容易诱发脊椎病。咽喉炎症:当咽喉部或颈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时,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很容易诱发颈椎病症状的出现,或使病情加重。TIPS:最容易患颈椎病的职业企业家、计算机工程师、设计师、会计、教师、医生、办公室职员以及长期进行同一种姿势劳动的人员的脊椎病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脊椎吧!颈椎病引发慢性胃炎颈椎病引起颈交感神经功能亢奋的同时,反射性导致胃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胆汁反流的长期刺激损害胃黏膜,引发慢性胃炎。颈椎病引发头疼首先颈椎病导致肌肉的血液循环障碍,游离出乳酸等治病物质以及颈椎病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导致头疼。颈椎病引发高血压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失常,颈部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导致功能絮乱,引发颈源性高血压。颈椎病引发脑血管病由于椎-基底动脉受压,造成长期脑供血不足而引发颈源性脑血管疾病。颈椎病引发心绞痛支配横膈及心包的颈椎神经根受到损害,或心脏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导致颈源性心绞痛。颈椎病引发吞咽困难下部颈椎椎体压迫食管,发生炎症、水肿,引起的食管狭窄而发生吞咽困难。颈椎病引发疲劳当你觉得没干什么体力活就感觉腰酸背痛、脖子僵硬……累得不得了的时候,就说明很有可能是你的颈椎有问题了。由此可见,当你经常出现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眩晕、恶心、呕吐、失眠、烦躁或有精神抑郁、视力及听力障碍、味嗅觉及皮肤感觉异常、心律失常等症状而又久治无效时,不妨查查颈椎,问题很可能出现在那里。脊椎病的各种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治疗症状严重的是,经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身体能耐受手术的病人。非手术治疗——针灸:通过针灸穴位达到舒筋活血、止疼理气的作用。热疗:使局部组织受热、扩张血管达到消炎止疼作用。牵引:通过外加或者人体自身的重力将脊椎椎体之间间隙增宽。封闭:将药物分布与病患局部,效果比较明显、但不宜长期使用。固定制动:通过定型枕、颈围、腰围将颈椎、腰椎固定。物理治疗:通过如磁、电、泥、石蜡等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药物治疗:通过服用或注射中、西药,将药物吸入人体。推拿、按摩:通过特种手法将椎体、小关节恢复到正常。TIPS:颈椎骨质增生不等于颈椎病骨质增生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关节被磨损后,受损伤的关节软骨的周围出现代偿性软骨增长并且被钙化,这就是骨质增生,也叫骨刺。骨质增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据统计,人类的骨关节在20岁前后就开始退变;30岁前后开始骨质增生;40岁以上的人有45%~50%会出现骨质增生。60岁以后,80%以上的人或多或少会出现骨质增生。颈椎病是脊椎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后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植物神经而出现包括不能直立、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颈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呕吐、下肢无力,严重者可能导致瘫痪症状。 脊椎保健小提示:避免弯腰整理床铺闪腰的办法是挺直背部,蹲在床边用膝盖支撑身体。一定要站在凳子拿取高处用品,以减少脊椎受伤的可能。尽量用推而不是拉的方式搬东西。携带物品时,尽量让物品靠近身体,将物品分两小袋比一大袋更能减轻脊柱的压力。防止过度疲劳、风寒、潮湿和各种外伤事故的侵袭并及时找出腰酸背痛的原因。戒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会使脊椎椎间盘功能逐渐退化。所以抽烟的人比不抽烟的人,背部酸痛的情形高出2~3倍。维持标准体重,加强锻炼,特别是颈部和腰部的活动。不要盲目选择保护脊椎的保健器材,要听从骨科医生的建议。用正确的工作姿势和头颈部的正确姿势,特别是长期从事同一姿势工作的人要注意适当的活动。使用合理的、符合健康要求的寝具,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尽量避免长时间的侧卧、伏卧的睡眠。TIPS:腰背痛去医院应该看什么科?如果你腰部疼痛影响行动或你以前有过扭伤、挫伤、撞击伤等外伤史,腰部突然剧痛,甚至不能站立和行走,应去看骨科。如果你没有外伤史,腰痛伴尿频、尿急、尿痛或水肿,应去看肾内科。突然发作的腰痛,沿输尿管向下腹部放射,伴有血尿、尿少的应去看泌尿科。腹部向腰背部放散,伴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就应该看消化内科。爱护身体,动起来!拯救“电脑脖”基本姿势: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前俯后仰:双手叉腰,先抬头后仰,同时吸气,双眼望天,停留片刻;然后缓慢向前胸部位低头,同时呼气,双眼看地。做此动作时,要闭口,是下颌尽量紧贴前胸,停留片刻后,再上下反复做四次。举臂转身:先举右臂,手掌向下,抬头目视手心,身体慢慢转向左侧,停留片刻。在转身时脚跟转动45度,身体重心向前倾,然后身体在转向右后侧,旋转时慢慢吸气,回转时慢慢呼气,整个动作要缓慢、协调。转动颈、腰部时,要尽量转到不能转为止,停留片刻,回到自然式后,在换左臂。而换左臂时,放下的手要沿耳根慢慢压下,换好手臂后同样再做,来回反复做两次。左右旋转:双手叉腰将头部缓慢转向左侧,同时吸气,让右侧颈部伸直后停留片刻,在缓慢转向左侧,同时呼气,让左边颈部伸直后,停留片刻。这样反复交替做四次。提肩缩颈:双肩慢慢提起,颈部尽量往下缩,停留片刻后,双肩慢慢松弛地沉下,头颈自然伸出,还原自然,然后再将双肩用力往下沉,头颈部向下拔伸,停留片刻后,双肩放松,并自然呼气。注意在缩伸颈的同时要慢慢吸气,停留时要憋气,松肩时要尽量使肩、颈部放松。回到自然式后,再反复做四次。TIPS:落枕是怎么回事?落枕在中医里指的是睡眠姿势不好,枕头过高或过低,导致颈椎长时间处于过度偏转、屈伸的状态后转动失灵的现象。西医把落枕叫做斜方肌综合征或颈肩背部急性纤维组织炎。左右摆动:头部缓缓向左侧倾斜,使左耳贴于左肩,停留片刻后,头部返回中位;然后再向右肩倾斜,同样右耳要贴近右肩,停留片刻后,回到中位。这样左右摆动反复做四次,在头部摆动时需吸气,回到中位时慢慢呼气,做操说双肩、颈部要尽量放松,动作以慢而稳为佳。波浪屈伸:下颌往下前方波浪式屈伸,在做该动作时,下颌尽量贴近前胸,双肩扛起,下颌慢慢屈起,胸部前挺,双肩往后上下慢慢运动。下颌屈伸时要慢慢吸气,抬头还原是慢慢呼气,双肩放松,做两次停留片刻,然后再倒过来做下颌伸屈运动,由上往下时吸气,还原时呼气,正反各练两次。DIY自制符合生理要求的枕头枕心的原料:荞麦皮、绿豆壳、晾干的茶叶。枕头的形状: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枕头。枕头的长度:超过自己肩宽10~16厘米。枕头的高度:头颈部压下后,与自己的拳头高度相等或略低一些。办公室人员预防颈椎病的办法1.身体自然端坐位,头部略微前倾,保持头、颈、胸的正常生理曲线。2.长期伏案者应在工作1~2小时左右,有目的地左右转动头颅并抬头向远处凝望。3.重复6~8次的夹肩运动,两肩慢慢紧缩3~5秒钟后向上坚持3~5秒钟。利用办公桌,两手撑于桌面,两足腾空,头往后仰,坚持5秒种,重复3~5次。
查询网wc139提醒您: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